长江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在西陀古镇外拐出一道雄浑的弯月。
林雨桐踩着青石板路,听鞋底叩出清脆的回响。
三月的江雾像一张湿漉漉的网,缠绕着吊脚楼飞檐上的铜铃,叮叮咚咚,恍若千年未绝的盐号余音。
“雨桐姑娘!”
沙哑的呼唤从街角茶寮传来。
穿靛蓝粗布衫的彭家胜正用竹夹翻动铁锅里的老鹰茶,他身后的木架上,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四个陶土罐 —— 这是巴盐汉子表演队的传家之物,每个罐子都装着不同年代的盐粒,最底下那个刻着 “万历丁未年制”。
林雨桐快步上前,接过彭家胜递来的茶碗:“彭叔,听说您今早的龙舞又惊到游客了?
老艺人突然压低声音:“那些扛着长枪短炮的娃娃懂个啥?
我这‘龙摆尾’的步法,每一步都踩着巴盐古道的七十二道弯呢。”
他沾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个蜿蜒的轨迹,“从西陀到万川县,从培灵到乾江,这条盐道就是一条沉睡的青龙。”
用过午饭后,彭家胜将二十四个陶土罐逐一用粗麻绳捆扎在背篓里。
林雨桐注意到老人用竹篾在罐口细细缠绕时,每一道结扣都暗合某种韵律。
"这些老物件得晒晒太阳了。
" 彭家胜突然开口,肩头的靛蓝布衫在江风中鼓起,"去云梯街看看?
"穿过三条铺着青苔的小巷,老艺人的布鞋与青石板碰撞出熟悉的节奏。
林雨桐发现彭家胜每走七步便会微微侧头,仿佛在与某个看不见的旅伴交谈。
当他们登上第三百级台阶时,西斜的日头正将吊脚楼的影子拉成长长的盐道,彭家胜腰间的铜铃突然与江雾中的风铃声应和起来,叮咚声里裹着若有若无的咸涩。
云梯街的青石阶在春阳下泛着釉光,四百七十九级台阶像青龙褪落的鳞片,每一片都沁着盐渍。
彭家胜蹲在第七级台阶的凹陷处,将陶土罐沿阶摆成北斗状。
江雾不知何时散了大半,对岸崖壁露出蜂窝般的盐仓遗址,林雨桐忽然发现那些陶罐里的盐粒竟与阳光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万历年的细盐泛着靛青,雍正年的结着霜花,最年轻的同治盐则闪烁着银鳞般的光泽。
商铺二楼传来游客的惊呼,他们手机镜头里,二十四柱袅袅升腾的盐雾正随着江风盘旋,在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