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殿这诡异的气氛之下,时间都仿佛静止了一般。
终于,万贵妃在皇帝的安慰下渐渐平复,停止了抽泣。
皇帝抬手一指,道:“他留下,余者暂且退下。”
梁芳顺着皇帝的手看去,口中答应着遵旨,拉住汪首,挥手屏退众人。
众人如蒙大赦,叩头谢恩后快步离开。
皇帝挥挥手,左右宫人拉开珠帘,皇帝轻声对汪首道:“进前来回话。”
汪首前行两步,躬身肃立。
万贵妃擦了擦眼角,道:“到本宫身边来。”
汪首禁不住抖了一下,扭头看了看梁芳。
皇帝指着梁芳挥挥手道:“你也退下。”
梁芳口中答应,倒退几步,退出殿外,冷汗几乎都流了下来。
皇帝向汪首招招手,道:“不必害怕,近前来。”
汪首走到帝妃面前。
皇帝轻声道:“抬起头来。”
帝妃仔细端详着汪首,万贵妃眼睛一红,几乎又落下泪来。
伸手牵着汪首的手,却说不出话来。
皇帝也是盯着汪首,只是一个劲的叹气。
帝妃不说话,汪首便也不说话,只是看着贵妃落泪,颇为不忍,自怀中掏出一方手帕,这手帕也是标配,每个大小太监怀里都有这么一方。
伸手便帮万贵妃擦去眼泪,帝妃倒还没觉得唐突,只是旁边伺候的宫人吓了一大跳,几乎要叫出声来。
这大明帝国最尊贵的两个人,岂可冒犯?
汪首轻轻帮万贵妃擦干眼角,万贵妃却是觉得安慰许多,渐渐收敛神情,平复心态道:“今日见了你,突然想起我那苦命夭折的皇儿,皆是因为你眉宇之间,与他颇为相像之故,故而失态。”
汪首闻言退后两步,扑通跪倒,道:“令陛下和娘娘伤心,奴婢罪该万死!”
万贵妃微微一笑道:“这也怪不得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皆是天意。
快快起来。”
皇帝也微笑道:“无须惊惶,朕与贵妃无意怪罪与你。”
大明成化二年正月,万贵妃产下皇长子。
天子欣喜若狂,遣中使祭祀诸山川,布告天下。
如果一切顺利,这个皇子将注定是未来大明帝国的继承人,而母以子贵,万贵妃正位中宫似乎也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来自朝堂的反对声不会再那么强烈,毕竟皇太子乃国之根本,既然万贵妃迟早都将是皇太后,那么一个皇后的头衔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
然而,当一件事好像没什么意外的时候,意外往往就要发生了。
成化二年十一月,还没来得及取名字的皇长子薨,皇帝和万贵妃悲痛欲绝。
万贵妃丧子之痛久久不能平复,皇帝心中颇为挂念,今日因为汪首酷似皇长子的缘故,贵妃心中悲切倒有了宣泄,痛哭一场之后,万贵妃精神为之一振,连带皇帝也心情好了许多。
当下便与汪首攀谈,汪首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倒哄的帝妃眉开眼笑。
万贵妃笑盈盈的对皇帝道:“以后便留他在身边侍奉。”
皇帝道:“此子应对妥当,颇合朕意。
不过他仅六岁,平日除了侍奉爱妃之外,朕有意令他入内书房,待他年岁渐长,也可为君父分忧。
爱妃以为如何?”
“善。”
万贵妃鼓掌大笑。
汪首还不知内书房为何物,左右侍奉的宫人却己经震惊不己。
自宣宗皇帝设立内书房,宫中司礼监掌印太监及秉笔太监和各监总管、要害职司皆出自内书房,内书房也被视为内相摇篮,宫中晋身捷径,一入内书房,无异于平步青云。
这孩童入宫不过半月,便因为相貌与故皇子有几分相像,便得如此际遇,将来前途必定不可限量,看向汪首的眼光,都忍不住火热了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汪首过的无比惬意了。
后世的记忆中各种奇闻异事,古灵精怪整日哄的万贵妃眉开眼笑。
万贵妃是皇帝的精气神,万贵妃心情愉悦,皇帝自然也是神清气爽,对汪首的宠爱一时无以复加。
在宫廷之中,皇帝和贵妃的宠爱,对于太监来说,就是最高目标。
有一次,贵妃甚至拿出珍藏的皇太子冠服,帮汪首换上,希望从汪首身上看到自己孩子的模样。
贵妃身体不适时,汪首甚至会通宵达旦在贵妃身边伺候。
然而,就是这两件事,若干年后,竟也会成为汪首“著龙袍,登龙床”的罪状而遭弹劾,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内书房的学习生活并不那么美好,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千家诗、神童诗这些都是基本功课,背不出来要被老师教训。
内书房的老师至少都是庶吉士出身,满腹经纶自不必说,就连内阁大臣,也时不时来讲几篇《贞观政要》、《圣学心法》之类的。
每逢大儒讲课之后,皇帝还要拿出来考量一番,品评一下汪首的学业,令汪首每每苦不堪言。
答不出来一顿戒尺是免不了的,看来严师出高徒,古今皆然。
一日功课不顺,又挨了老师一顿编排,汪首捧着红肿的手掌唉声叹气的在宫中闷头走着。
耳边忽地传来一声嗤笑,不由怒从心头起,扭头望去,却是一个清瘦的中年太监。
身上醒目的蟒服提醒他,这是太监顶端的存在。
“见过公公。”
汪首低眉顺眼的施礼。
“不敢当,小汪公公现在可是贵妃娘娘身边的红人。”
“公公取笑小子了,取悦贵妃娘娘,也是为君上分忧不是?
也是我们做奴婢的本分。”
“小汪公公教训的是。”
“不敢不敢,公公折煞小子了。”
那中年太监慢慢走到汪首面前,仔细打量着他。
汪首恭敬的道:“敢问公公名讳?”
中年太监道:“御马监张敏。”
汪首连忙屈膝跪倒,道:“原来是提督大人,冒犯冒犯。”
这张敏与其兄张庆,一为京师御马监提督太监,一为南京御马监提督太监,分掌大明两京禁军,更奉旨提督军民,权威之重,一时无两。
“哈哈哈,不必多礼,今日张敏,是专为结识小汪公公而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