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十七岁。
这一年,对于尚未成年的孔子来说,又迎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的母亲,三十三岁的颜徵在去世了。
叔梁纥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颜徵在带着孔子,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感情非常深厚。
颜徵在既要操持母子两人的生活,又要悉心教育培养孔子读书学习,十几年的艰辛生活,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去世了。
母亲颜徵在的去世,对于孔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要用周到的礼仪来安葬自己的母亲。
但是,按照周朝的礼仪制度,城邑居民根据职业、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分区居住,死后也必须根据贵贱等级,埋葬在不同区域的墓地。
由于颜徵在是迁移进城,而且租房居住,地位比较低下,只能按照平民的身份,随便葬在城外的公用墓地。
怎么办呢?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生前是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多次战功,又担任陬邑大夫,拥有士族的身份。
如果将母亲颜徵在与父亲叔梁纥合葬在一起,就可以以士族的身份为母亲举办周到的葬礼。
但是,父亲叔梁纥的墓地在哪里呢?
父亲叔梁纥去世的时候,埋葬在了曲阜城东的防山北面。
当时,孔子只有三岁,叔梁纥的正妻施氏,拒绝颜徵在母子参加叔梁纥的丧葬祭祀仪式。
再加上当时的习俗,埋葬死者以后,不堆坟,不种树,不做标记。
孔子年少的时候,也没有听母亲说过父亲埋葬在什么地方,所以孔子一首不知道父亲叔梁纥埋葬的具体位置。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少孤,不知其墓。”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司马迁把孔子不知道他父亲的墓葬位置的原因,归因于其“母讳之也”。
那么,颜徵在为什么要讳避呢?
关于这一点,司马迁没有记述。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认为,颜徵在并不是要讳避埋葬叔梁纥的地方,而是她自己真地不知道具体埋葬在何处。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说:“谓孔子少孤,不得知其父坟处,非谓不知其茔处。
征在笄年适于梁纥。
无几而老死,是少寡,盖以为嫌,不从送葬,故不知坟处,遂不告耳,非讳之也。”
茔,指的是墓葬所在的区域,俗称坟地;而坟,则是棺木的埋葬之处。
司马贞的分析和判断,是说颜徵在在十六岁的妙龄年纪嫁给六十六岁的叔梁纥,没有经过几年,叔梁纥就去世了,颜徵在是年轻守寡,为了“避嫌”所以没有参与送葬,所以她根本不知道埋葬叔梁纥的具体位置。
母亲己经死了,停丧守灵在家,因为不知道父亲叔梁纥埋葬的具体位置,埋葬入土之事又不能耽搁,所以十七岁的孔子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怎么才能让母亲和父亲合葬呢?
孔子无奈,只好先将母亲颜徵在的灵柩,浅葬在城外人来人往的交通要道“五父之衢”的旁边,葬礼也办得很周到严谨细致。
当时的人们都以为孔子正式下葬了母亲,却不知道他只是先临时浅葬了母亲。
《礼记· 檀弓上》记载:“孔子少孤,不知其墓。
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
“随后,孔子穿戴着孝服,跪在交通要道“五父之衢”的路边,向西方磕头行礼,哀求过路之人帮忙打听,寻求知道父亲埋葬具体位置的人。
孔子的孝心,感动了一位老太太,她就是颜徵在生前的邻居,也是颜徵在的好朋友輓父娘。
輓父娘的儿子輓父是一位专职拉丧车的车夫,参加过叔梁纥的葬礼,知道埋葬叔梁纥的墓地的具体位置,就让老娘把叔梁纥埋葬在曲阜城东防山北面的具体位置告诉了孔子。
孔子终于知道了父亲叔梁纥的墓地的具体位置,他激动万分,用周全的葬礼,把母亲的灵柩移往防山,与父亲叔梁纥合葬在了一起。
其实,孔子想尽办法把母亲的灵柩移往防山,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要为自己正名,彰显自己的士族出身的身份。
孔子三岁就跟着母亲搬到了曲阜城的阙里街居住,从小就刻苦学习周朝的礼乐文化。
由于他是跟着母亲租房居住,自己的身份地位只能是社会底层的平民,所以他深深地知道,在礼乐制度完备的鲁国,如果没有贵族或士族的身份,就无法跻身仕途,参与治理政事,那么自己的理想抱负就无法实现。
他只有通过母亲与父亲的合葬,证明自己是叔梁纥的合法继承人,才能继承父亲生前作为陬邑大夫的士族的身份。
在孔子之前,叔梁纥有正妻施氏生的九个女儿,还有妾生的一个腿脚有残疾的儿子孟皮,而按照周代的礼仪制度,女子和身体有残疾的男子都不可以作为继承人,这样孔子就成了叔梁纥的唯一合法的继承人,这就为孔子的士的身份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有了士的身份,孔子就可以按照礼仪名正言顺地参加士人的活动,又有机会接触鲁国上层贵族阶层的活动,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
按照当时的习俗,墓葬地的标志是墓而不坟,就是埋葬死者后不筑土堆,不堆坟丘,不种树,不做标记。
孔子合葬了母亲后,对门人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
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于是封之,崇西尺。”
意思是说,古代埋葬墓地而不堆坟,现在我是一个西处奔波的人,不可以不在墓上加上标识;于是在父母合葬的墓上加土堆坟,高到西尺。
修完墓坟之后,孔子先回到了家里,他的门人后来很晚才回到了家。
这时下起了大雨,孔子问门人:“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门人回答:“加固堆坟,防备墓坍塌了。”
并且连着说了三遍。
孔子听了以后,流着眼泪说:“我听说古代是不修墓坟的。”
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夫妇死后不合葬,孔子将母亲颜徵在与父亲叔梁纥合葬在了一处,并在墓上封土堆坟,开了夫妇合葬、封墓而坟的先河。
就这样,年仅十七岁的孔子,怀着对母亲深重的孝敬,靠着自己的魄力和决心,终于将母亲颜徵在与父亲叔梁纥合葬在了一起,圆满地办完了父母的安葬大事,也为自己“正”名了士族的身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