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拖着登机箱走进酒店大堂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三十七分。
这是他这周住的第三家酒店,也是这个月的第六次飞行。
前台小姐挂着职业微笑递来房卡时,他甚至懒得抬头看一眼。
反正明天一早又要离开,记住这张脸又有什么意义呢?
"您的房间在18楼,电梯在右手边。
"前台的声音像被设定好的程序。
冯远机械地点点头,接过房卡。
电梯里,他盯着不断跳动的楼层数字,感觉自己的生命也在这样无意义的数字更迭中被一点点消耗。
作为跨国公司的市场专员,出差就是他的工作常态。
起初他还觉得新鲜,现在却只剩下疲惫和厌倦。
"又回到这里了。
"他对着空荡荡的房间自言自语。
杭州,这已经是他今年第四次来了。
每次都是机场-酒店-客户公司三点一线,西湖长什么样都快记不清了。
第二天一早,冯远被闹钟惊醒时,窗外正下着绵绵细雨。
他机械地洗漱、穿衣、整理文件,然后撑着酒店提供的雨伞走进雨幕中。
客户会议在十点,他决定先去附近的咖啡馆吃个早餐。
咖啡馆里人不多,冯远选了个靠窗的位置。
正当他低头查看邮件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年轻人,这个位置有人吗?
"抬头看见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约莫七十岁上下,穿着考究的深蓝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本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笔记本。
"没人,您请坐。
"冯远往旁边挪了挪。
老人道谢坐下,点了一杯龙井茶。
冯远注意到他的笔记本封面上贴满了各地景点的门票和车票,有些已经泛黄。
"经常来杭州?
"老人突然问道。
冯远有些惊讶:"您怎么知道?
"老人笑了:"看你拿房卡的动作很熟练,而且对菜单看都不看就点了杭州小笼包,这是老顾客才会有的习惯。
"冯远不禁对这个观察力敏锐的老人产生了兴趣:"您眼力真好。
我确实常来,但都是工作,从来没好好看过这座城市。
""可惜了。
"老人摇摇头,"杭州的美,藏在那些游客不去的小巷里。
"他翻开笔记本,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这是十五年前我在河坊街拍到的制伞匠人,现在这样的手艺人不多了。
"冯远凑过去看,照片上一位老人正在手工制作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