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万事足,生活开始向着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
简单的农耕生活,彼时人们相信只有通过辛勤的劳作,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比如:可以背上自家种的洋芋去小镇上换点大米回来,顺买袋菊花晶。
两口子舍不得自己吃换回来的大米,而且还有独特的吃法。
大米洗干净了,放在搪瓷杯子里面,加多一点水,放在柴火灶里,慢慢的将大米煨成米粥,然后放上一勺菊花晶,孩子美味的一餐就准备好了。
小孩子就是喜欢吃甜味的东西。
那时候,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买菊花晶给孩子吃的,毕竟农村下饭神器还是挺多的。
农村长大的孩子,好像天生就会干农活。
在英子两三岁的时候,农忙季节,大人们没有时间打猪草。
英子便把自己身上的衬衣外套脱下来平铺在地上。
幼小的身躯在田间一蹦一跳,雀跃的收集着从大人那里学来的猪草品类,有苦儿麻、鹅肠草、竹叶菜等等,嫩嫩绿绿的野草,都是猪子爱吃的。
虽然大葵家生的是个女娃娃,但是大葵在从接生婆手上接过孩子的那一刻,打心底就没有半点嫌弃女娃的想法。
朴实的庄稼人的想法也很朴实:好好把孩子养大,健康成长就行了。
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思想,别说农村,很多城里人都是非要生到儿子为止呢。
大葵夫妻看着英子一天天的长大,心里充满了希望。
也是从1992年的冬天开始,计划生育政策的风吹来了。
按政策,第一胎是女儿的还可以有再生一个孩子的政策。
在几番深思熟虑后,大葵他们去领了《独生子女光荣证》。
朴实的大葵夫妻始终想着把英子 好好养大就行了。
英子身体大小就棒棒的,有个小感冒流鼻涕啥的也没多大的事。
在英子两岁的时候,小感冒啥的小问题,孩子都能自己走到她家后面的土医生家里,让医生给摸摸头查查体温。
在英子快满三岁的那个秋天,有一天,孩子突然发烧。
为人母的娥子,没有经验,孩子不舒服,她也只能背着孩子 继续去田地干活。
在路过她家后面的一户崔姓人家的时候。
崔老爹见孩子满面通红,迎上来摸了摸孩子的额头,便催促娥子赶紧去东风坝,赶紧上镇里大医院看看,不然孩子烧成肺炎可就难办了。
听罢,娥子荒神了。
顾不得三七二十一了,她背着孩子就往医院赶,所幸,没有太大问题。
这也是后来娥子在每每回忆起孩子小时候的事情时,总是一遍又一遍的感谢崔大爹。
孩子长大成人,娥子夫妻二人也就被这样惊吓过一次。
古话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娥子基本是自己拉大孩子的。
时代的局限性,大葵虽不是特别大男子主义,务农人家的男人基本是一天都扎根在了田地里,哪个大男人能搭理孩子呢?
娥子背上的汗斑有几多,可能也只有当时的她自己最清楚了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