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连载
书名:《《道长传位》》本书主角有道长淮左应作品情感生剧情紧出自作者“淮左应龙”之本书精彩章节:主角淮左应龙在古代小说《《道长传位》》中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由实力作家“淮左应龙”创本站无广告干欢迎阅读!本书共计75971章更新日期为2025-03-28 01:34:05。目前在本网上完小说详情介绍:《道长传位》
主角:道长,淮左应龙 更新:2025-03-28 16:28:05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明朝中期,在东面有座名山,名曰葫芦山,葫芦山上有座道观——玉清观。
玉清观座落于葫芦山山顶,四周郁树葱葱,金壁琉瓦红墙,从山脚远远望去,巍然壮观。
这玉清观少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初是由道教“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真人开山创立,
传到王道长手上,已过八代。经几代道观住持的努力,现已逐渐人丁兴旺,香火旺盛。
王道长年事已高,领着一众徒子徒孙修道多年,预感自己不日将羽化登真。在登真之前,
王道长想将观内主持之位传于两位爱徒清风、明月当中的一人。
清风、明月二人跟随王道长修道多年,颇得王道长的真传。这清风比明月年长几岁,
生的眉清目秀,聪明伶俐,颇有道骨仙气,平日里他熟读道经,斋醮科仪,也甚为熟悉,
只是俊朗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他表面上与人伪善,暗地里却为人阴薄。
他和明月二人共同侍奉王道长左右,仗着年长,经常瞒着师傅,对明月多有欺侮。
明月则粗皮圆脸,肤色黢黑,敦实憨厚,平日不善言辞,只默默做事,
虽知道师兄清风瞒着师傅经常捉弄于他,他也只是笑笑,从不放心里去,
自己只是一味潜心修道,恭顺尊奉师傅。王道长对传位于谁,一时也难以决定。这几日,
清风见王道长忧思重重,便日夜围着师傅,大献殷勤,拐弯抹角探听师傅忧虑原由。
当得知师傅即将传下大位时,心中一喜一忧,喜得的是自己苦熬多年,
终于有机会临登大位;忧的是师父竟然还在自己和明月之间权衡选择,他不免有些担心懊恼。
又过了两日,清风便趁着下山采办观里日常用品之际,拜会了当地县城富甲一方的员外刘孜。
这清风在年幼未入道观之前,自己生父曾与刘员外是多年故交。刘员外虽家财万贯,
娶了三房娇妻美妾之后,仍多年膝下无子。后清风生父、生母相继染病去世,
只落得清风孤身一人。刘员外见清风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甚是喜欢,
就认了清风做自己的膝下义子。清风在刘府生活了三年,一日遇一道人点化,
称他为孤煞星下凡,在俗世会克伤亲人,唯有修道登仙,才能化解他的命运,
清风便和刘员外商量出家之事,刘员外虽有不舍,但见清风心意已决,
最后只好同意清风去玉清观当了道士。清风此次下山拜见干爹,刘孜当然甚是高兴,
二人一番寒暄之后,刘孜见清风眉宇间似乎有些忧郁,便追问干儿最近有何事烦恼?
清风就把王道长打算传位一事禀告了干爹,刘孜听完略一思索,
摸着下巴几缕稀疏的胡须突然笑道:“这有何难?吾儿勿忧,干爹自有妙计。” 随后,
刘孜在清风耳边细语一番,清风听干爹说完,俯首下拜,口中直言:“干爹要能成全此事,
干儿当日日在观里为干爹作醮诵经祈福,祈求三清天尊护佑干爹荣华富贵,长命百岁。
”刘孜微笑着将清风搀起,对着清风又一阵耳语如此这般交待,清风心领神会,道谢离去。
隔了半月,又到道观采办之时,清风却突发恶疾风寒,几日不能起床。
王道长只能将道观采办之事交由明月去办。明月领受采办任务,依照师命隔日下山。第二日,
明月一早就出了观门,当日正值深秋时节,天高云淡,葫芦山上黄叶飘零,流水潺潺。
明月多日未能出观,今日下山,心情甚是愉悦,走路步态轻盈。
明月边走边欣赏这葫芦山的秋景,待他下到半山腰,转进山中一片林间小道时,
忽见前方似有一女子瘫坐在一棵树下,闻听得还有哼哼不停之声。明月快步走到女子跟前,
探看究竟,但见这妙龄女子,年约二八,唇红肤白,一身翠袖红裙,
此时正瘫靠在一株大树上,愁眉蹙额,似哭无泪。妙龄女子见有人前来,
嘴巴里哼哼声更加急促。明月见状便探下身子问道:“姑娘哪里不舒服?出了什么事?
”女子轻启朱唇答道:“回道长,今日奴家陪家母登山游玩,一时兴起,贪恋秋色,
不小心和家母走散。刚才一时心急,找寻家母,不小心崴了脚,现脚踝疼痛难忍,无法动弹。
”明月了解了缘由,说道:“姑娘莫慌,小道我身上恰好带了些外伤药,给姑娘敷上,
休息片刻,应无大碍。”女子答道:“那就有劳道长了。”明月从怀中掏出几粒药丸,
递给女子,让她用嘴嚼碎了,自己敷到脚踝处,女子接过药丸,一一照做。片刻之后,
明月见女子似乎并无大碍,就打算离开。不料那女子见明月有要走之意,
却突然又嘤嘤喊疼起来。明月只能再作停留,俯身察看。刚才还是秋高气爽,蓝天一碧如洗,
这当儿,不知从何处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几片硕大的阴云不知从何处飘来,
天色顷刻就暗淡下来,风声夹杂着细密的雨丝开始飘落……妙龄女子见天色忽变,一阵惊慌,
几欲从树下站起仍未能如愿,明月见状只好拿出随身携带的油纸雨伞给女子撑上,
自己则在寒风细雨中微微发颤。女子见状,招呼明月靠近些一起避雨,明月亦不敢多有接近。
风声一阵紧过一阵,雨点越来越大,明月半边身子已经淋湿。正当二人窘迫之时,
女子抬头向不远处的林中看,隐约看见一座简陋茅草屋立于林中,遂向明月提议,“道长,
眼看这雨越下越大,不如我们去茅屋暂避风雨。”明月见状,心中默念一声:度人无量天尊。
虽男女授受不亲,但眼下局面,他也一时顾不了那些礼法,避雨要紧。
他俯身小心搀起女子胳膊,二人相扶前行。明月只觉一阵幽香随即浸入咽鼻,令他心头一动。
他赶忙小心屏住呼吸,心中诵念“三官经”,一路搀扶女子来到茅屋。茅屋不大,经年失修,
里面只有几处不大的干爽之地,明月小心将女子搀扶坐下,
自己则远避到茅屋内另一处打坐调息,等待雨停。片刻之后,妙龄女子重开樱口,
对明月唤道:“道长,可曾带有饮水,奴家渴口难当。” 明月取下自身的装水葫芦,
给女子递将过去,女子接过葫芦,用一只手掌挽成窝状,从葫芦中倒出清水,用嘴抿了几口,
这才闭上眼睛休息。一炷香的功夫,见雨势未消,女子复又嘤嘤啼哭起来,
边哭边说:“不知家母现在何处,可曾淋到大雨?” 明月只能好言相劝,
然女子仍呜呜咽咽,啼哭不已。明月不禁被这女子的哭声弄得心烦气躁,
几次走到茅屋门边察看屋外雨势,屋外雨势正盛,恐一时半会儿也停歇不了。
明月暗想:师傅交待采办之事不能耽搁,现又不能将这孤身女子弃于茅屋,这当如何是好?
明月越想越急,额头竟密密渗出些汗珠,不免口中干燥。这女子见明月焦急模样,止住哭声,
说道:“道长不必着急,先喝两口水消消烦躁。待雨停歇之后,道长可自行离开,
奴家现在脚已经好多了。”说罢,就将葫芦递了过来。明月接过葫芦,大口灌饮了几口,
心中的焦躁之火这才灭了几分。这妙龄女子从后面瞥见明月大口饮水后,
脸上不禁浮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暗笑,随即将手上捏着的一个纸团悄悄扔到了茅屋角落处。
又过了大约一刻钟的功夫,明月听屋外雨声变小,正欲再次起身查看。忽觉头脑昏沉,
手脚无力,眼前一阵模糊,自己就陡然昏睡过去……待明月迷迷糊糊醒来,已是第二日清晨,
他迷迷糊糊睁眼一瞧,惊得自己差点跳将起来,但见自己全身上下一丝不挂,浑身赤裸,
身边躺着昨天的那位妙龄女子,那女子只穿着小衣小裤,睡态正酣,
一条粉白藕段似的胳膊还搭在他的胸前。明月慌忙套上衣裤,只觉自己满身酒气,
他挣扎着坐了起来,尽力回忆昨晚发生之事。此时女子也被惊醒,看见明月这般,
随即嚎啕大哭起来,边哭边骂道:“臭道士,你做的好事,玷污了奴家的清白,
这可叫奴家如何是好?”明月一时不知如何分辨,对前面发生的事,自己毫无记忆。
他急得面色发白,却想不起阿来任何事情,只道是自己鬼迷心窍,闯下了大祸。他正焦急间,
茅屋门外忽然闯进来一高一矮两个黑脸汉子。
其中一个高个黑脸汉子一把就揪住了明月的衣襟,作势要打。口中骂道:“你个臭道士,
竟然趁我妹妹避雨之际,轻薄于她。” 明月只能作势求饶,百口莫辩。
矮个汉子搀扶起坐在地上嘤嘤啼哭的女子,作声说道:“妹妹莫慌,我和大哥终于寻到你了,
家母已经被我们接回家中。这个臭道士,做下如此腌臜之事,我们定不能轻饶了他。
我和大哥这就陪你上山,寻得那玉清观王真人,为你讨个说法。
”一高一矮两个汉子扶着那妙龄女子出了茅舍,
留下明月独自在茅屋中发呆……此时明月如霜打雷劈,面如死灰,他狠狠扇了自己两个耳光,
虽觉得此事有些蹊跷,却又理不出头绪。他晃晃悠悠站起身来,
茫然地向山上走去……明月神色恍惚的走到一处树林,一时间悲从中来,想自己潜心修行,
明心正道,盼它日能早成正果,羽化登仙,不曾想自己怎做出如此糊涂事来?
毁了自己一世的修行,回玉清观也无脸再见恩师王真人。他举目四望,
见前面不远处一棵松树之下,竟然悬吊着一截草绳。明月长叹一声:“天意如此,愧对师傅,
何不当下自行了断?”想到此处,他搬来一块石头垫脚,将草绳打了个死结,
套在自己的脖颈之上,双眼微闭,心一横,两脚用力一蹬,
身体便如落叶般悬挂于半空……当地县令赵文富刚调此地上任不久,当日,
赵县令正领着两位捕头冯三、马强着便装下县察探民情。赵县令已有五十开外,少年科第,
为人极是聪察。初到当地,体察民情,消除积案,不到半年,治得本县政通人和,百姓悦服。
此时,一行三人正在此间树林中不远处歇息。赵县令站在树林中一处小山坡上,
正举目眺望这葫芦山的秀丽山景,胸中一首五言佳句正待酝酿而出。忽见不远处的一棵树上,
似乎悬吊一人影,心下一惊,忙唤身边两位捕头前去探看。二位捕头不敢怠慢,赶忙起身,
寻着赵县令指引的方向一路飞奔过去。等二人疾步冲到树下,见是一位道人悬于树杈之下,
二人分工协作,一人抱腿,一人解绳,迅速将道人放倒在地。赵县令随后赶到,
用手指探看道人鼻息后,随即用力摁住道人的人中揉搓了两下,明月轻轻咳嗽一声,
缓缓地睁开了眼睛,见眼前一位年长者领着两名汉子围在他的跟前。年长者身着粗绸素帽,
一副商人模样,身边的两位汉子则青衣短裤,似乎是客商身边的帮工,待看清三人面貌后,
明月懊恼长叹一声:“三位何苦救我?”捕头冯三听完明月的话,不禁骂道:“你这道士,
好无道理,不是我家大……”,“人”字还未说出口,赵县令赶紧用眼神制止了冯三,
同时让另一捕头马强拿出身边携带的水壶,给明月喂上两口,明月这才彻底缓过神来。
赵县令见道人并无大碍,遂缓缓说道:“道士莫慌,我们三人乃是过路客商,
不知道士为何要寻此短见?”明月又是长叹一声,见年长客商面目和善,料不是什么歹人,
于是就将昨日之事,一一道来。赵县令听罢,一时难辨真假,闻到明月满身酒气,
便问道:“道士平日可有饮酒习惯?” 明月急急答道:“小道我谨遵师尊教诲,严守道规,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