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
三月了,机械厂宿舍楼前的梧桐树还蜷缩着枯枝,在风中瑟瑟发抖。
陈嘉明站在窗前,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窗框,目光落在楼下那个越走越近的陌生身影上。
"来了来了!
"母亲王凤娟急促的脚步声从厨房传来,"快把中山装换上!
人家姑娘都到楼下了!
"陈嘉明皱了皱眉,没有动:"妈,我说过不想相亲。
""你都二十八了!
厂里跟你同岁的哪个没结婚?
"王凤娟把熨得笔挺的深蓝色中山装硬塞进儿子手里,"林家姑娘多好啊,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长得又俊...""先进工作者?
"陈嘉明冷笑一声,"不就是个挡车工?
"门铃声打断了母子争执。
陈嘉明不情不愿地换上衣服,扣子故意少扣了两颗。
镜中的他眉目深邃,鼻梁高挺,是那种典型的让厂里姑娘们脸红的技术员长相,只是眼神太过冷峻。
客厅里已经坐了三个人。
父亲陈建国正给客人倒茶,对面坐着一位面带微笑的中年妇女,旁边是个穿浅灰色列宁装的年轻姑娘。
那姑娘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陈嘉明微微一怔——她有一双异常明亮的眼睛,像两盏小小的灯。
"这是林晓,纺织厂二车间的。
"林母推了推女儿,"这是我们嘉明,机械厂技术科的,大学生呢!
"林晓站起身,伸出手:"陈同志你好。
"陈嘉明没有握她的手,只是点了点头,径直坐到最远的单人沙发上。
他看见林晓的手在空中停顿了一秒,然后若无其事地收了回去。
"嘉明这孩子就是话少,"王凤娟干笑着打圆场,"搞技术的都这样...""听说陈同志在负责新生产线的引进?
"林晓突然问道。
陈嘉明挑了挑眉:"你懂机械?
""不懂。
"林晓抿嘴笑了笑,"只是听厂里人说起过。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陈嘉明用各种技术术语描述自己的工作,试图让这个纺织女工知难而退。
但令他意外的是,每当他提到"传动比""公差配合"这类词汇时,林晓的眼睛就会亮一下,偶尔还能接上一两句。
"...所以这种双主轴结构对齿轮精度的要求很高。
"他故意抛出最专业的问题,"你觉得用什么材料合适?
"客厅突然安静下来。
陈嘉明暗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