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灶之上,青烟袅袅,悠悠不绝,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华夏文明漫长的岁月。
自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启人类熟食的新纪元,华夏大地的庖厨之中,便悄然孕育着半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
那青铜甗中,袅袅升腾的是黍稷的香气,它们带着土地的质朴与厚重,滋养着世代先民;秘色瓷碗里,轻轻荡漾的莼羹,色泽碧绿,口感爽滑,宛如江南水乡的一抹柔情;紫檀食盒静静封存的酥山,造型精美,宛如艺术品,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的细腻品味。
那些在《吕氏春秋》中有所记载,却在历史长河中失传的 “猩唇象拔”,神秘而遥远,勾起人们无尽的遐想;在《随园食单》里重焕生机的 “蒋侍郎豆腐”,以其独特的风味,续写着美食的传奇。
它们都在漫长的时光里静静等待,等待着那个能读懂它们、品味它们的知音之人。
我曾凝视敦煌壁画,只见那灵动的飞天,衣袂飘飘,以缥缈云气当作袅袅炊烟,勾勒出一幅超凡脱俗的生活图景;也曾仔细端详《韩熙载夜宴图》,在那细腻的笔触中,探寻暗藏的三十二道食器密码,每一道器具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更有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目睹那方宋徽宗题诗的 “文会砚”,墨池之中,似乎还凝着蟹眼汤的丝丝余温,承载着一代帝王的才情与风雅。
这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吉光片羽,如同点点繁星,最终汇聚交融,化作林知味穿越千年时,随身挟带的那一缕人间烟火气。
这个带着现代厨房记忆的孤独灵魂,在乾隆二十年的梅雨天里悠悠苏醒。
当他惊喜地发现,手中的歙砚竟能研磨出鲜美的昆布高汤,湖笔可在洁白的纸张上,精心描绘出糖画江山的绚丽多姿,松烟墨还能巧妙调出八珍酱那诱人的色泽时,他便深深知晓,这场跨越时空的奇妙穿越,原是命运早己注定的一场修行。
在这部书中,你将跟随林知味的脚步,看到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漕船女当家,凭借着对运河活水的独特理解,精心养出透骨鲜美的 “琉璃银鱼”,那银鱼通体晶莹,宛如琉璃,入口即化;苗疆少女,以百草之露淬炼手中利刃,切出的 “月光豆腐”,薄如蝉翼,在月光下似乎还能听到它发出的轻柔吟唱;落魄书生,在《东京梦华录》的字里行间潜心钻研,竟悟出 “无火自沸” 的奇妙茶道,茶香西溢,令人称奇;而那把斩断苏杭菜传承的断刀,看似普通,其刀柄之中,竟藏着半卷失传己久的《易牙水火经》,其中的奥秘,引人遐想。
这里的美食之战,没有硝烟弥漫,只有鲥鱼揭鳞时,那痛失的七秒极致鲜味,令人扼腕叹息;所谓的宫廷阴谋,不过是冬藏窖里,发霉变质的十三坛鹤年贡酱,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权力争斗;当状元郎在一碗看似平凡的开水白菜里,品出治世之道,当漕帮汉子们为了一碗蟹酿橙,放下纷争,罢斗休兵,人们才真正领悟陆羽《茶经》中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的深刻真意。
此刻,不妨轻轻翻开这卷独特的食单,你便如同接过了那柄传承千年的乌木锅铲,开启一场奇妙的美食之旅:看那油锅里,食材三沉三浮,翻滚着的是汴京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落寞;尝一尝那经过九蒸九晒的梅干,在酸甜的滋味下,酿着的是江南水乡的朦胧烟雨和绵绵情衷;待最后一道雪花蟹斗呈上时,檐角的铜铃恰好清脆作响 —— 那是新摘的枇杷,带着春日的鲜嫩与清甜,坠入了温润的青瓷盘,发出 “叮咚” 一声轻响,瞬间惊醒了整个春天的味蕾。
且温一壶清甜的梨花酿,找一处安静的角落,静下心来,听我细细诉说这场横跨千年的食事风云,感受美食与历史交织的独特魅力。
戊戌年谷雨 于扬州旧茶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