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昊天书库!手机版

昊天书库 > 军事历史 > 守我山河家国依旧

守我山河家国依旧

冰冻豆腐 著

军事历史连载

军事历史《守我山河家国依旧男女主角分别是德成姚作者“冰冻豆腐”创作的一部优秀作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公元一九三七年深正午时华北太行山深处清漳县姚家村东姚家大院一场热闹的婚礼正在进行喜气洋洋的气氛红灯笼、红对联、金喜字、鞭炮、烟雾、人群、声音交身着喜服的新郎姚青和顶着红盖头的新娘被人群簇拥随着司仪的唱礼: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喊新郎新娘盈盈下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姚老爷正襟正面带微笑接受新人的跪一对新人在笑声中、祝福声中对拜完突涌进一群顽围着...

主角:德成,姚青   更新:2025-03-27 13:14:5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公元一九三七年深秋,正午时分,华北太行山深处清漳县姚家村。

村东姚家大院里,一场热闹的婚礼正在进行中。

喜气洋洋的气氛下,红灯笼、红对联、金喜字、鞭炮、烟雾、人群、声音交织。

身着喜服的新郎姚青和顶着红盖头的新娘被人群簇拥着,随着司仪的唱礼: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喊声,新郎新娘盈盈下拜,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姚老爷正襟正坐,面带微笑接受新人的跪拜 。

一对新人在笑声中、祝福声中对拜完毕。

突然,涌进一群顽童,围着新人,蹦蹦跳跳。

人群中长工胡老大笑着高声道:“呵呵,你们这些娃娃们,快拿上糖,拿上炮仗,到外面戏台去看大戏”,呵…… 新郎姚青也看向门外拱手说:“乡亲们,俺和俺媳妇邢玉娟这次从相州回来就是要在咱们村里办小学,俺们两口子当先生,以后会天天见面的。

俺爹是个开明人,专门请了戏班子在咱们村里唱三天大戏呢,这一来是结婚喜庆,二来呢就是借着来看戏的人多把咱们办学校的事多散散多传传,让三里五村的都知道知道,到时候大家把娃娃们送来读书学文化、长见识,不能再像你们大家一样当一辈子睁眼瞎了。

好了,现在先请大家到门外戏台前喝酒、吃饭、看戏,稍停我和玉娟就过去给大家敬酒。

对了,俺爹还专门把俺的好兄弟德成从县里叫了回来,给大家唱武生戏、翻跟头呢,现在唱的是‘挑滑车’说是添红火、加热闹、增喜气哩,说不定现在他己经耍起来了,大家快去看看吧。”

后生们:“ 是啊,快走了,快去看‘毛驴子’翻跟头了。”

人群涌出院子。

姚家红漆大门外,灯笼高挂,喜字突出。

对面戏台,锣鼓声如疾风暴雨般急促。

戏台上正在上演跳滑车,只见全身披挂的高宠白衣白甲,一杆长枪舞得上下翻飞,台下一片喝彩叫好声。

台上扮高宠的就是姚青嘴里说的张德成,张德成家在相邻的水车村,据说张家也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上是曾经进士及第,做过几任知县知府的大老爷。

只可惜富不过三代,到了张德成曾祖父那一代开始吸起了老海(大烟),几代下来己经是家徒西壁,一贫如洗了。

张德成弟兄三个,他排行老大,小名毛驴,因为他出生的夜里他母亲梦里梦到了家里进来一头小毛驴,所以小名就叫了“毛驴”,也是名贱好养的意思。

因为家里穷,从小跟着父亲到邻村姚老爷家当长工,姚老爷为人宽仁,善待张氏父子,因为小德成年龄小干不了地里的重活,就安排给姚家少爷当了伴童,跟着一起到私塾读书,负责端茶倒水什么的,顺带着也识得了几个字,后来姚家少爷姚青去相州读了师范学校,德成就在姚老爷家里喂上了牲口,这下子毛驴子就叫的更顺口了,大名反倒没人记得了。

德成生性好动,体格健壮,加上当地民风尚武,没事就跟着小伙伴舞刀弄枪,后来又迷上了唱戏,没事就到当地戏班子厮混,时间长了被当地小有名气的武生名角小玉昆看上,收为弟子。

所以到了十七、八岁上,也在当地有了一些名头,除了在姚老爷家喂喂牲口,闲时就在当地十里八村跟着戏班子唱戏,专扮武生。

在姚家举办婚礼的前几天,姚老爷因为听说国民政府跟日本开了战,在北平打得热火朝天。

姚老爷想着还是跟以前一样打打谈谈,战火不会波及这天高皇帝远的深山里。

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安排张德成去县城里打探一下消息,德成昨天回来后说在县城看到了一拨拨的溃兵和难民从北平保定等地源源而来。

但也看到带着铁盔子的中央军从南往北开去,说是北上去增援。

姚老爷听了不得要领,但婚期己至,就不再多想,先办了再说。

吃过午饭,婚礼继续进行。

门外戏台依旧热闹非凡。

后生们高叫:“毛驴子!

毛驴子!

翻跟头!

翻跟头!”

毛驴子:“我说,二愣、狗蛋,你俩孬货,想累死俺呀,毛驴也得喂点草料吧?”

二愣、狗蛋:“好哩,来了。”

俩人慌忙着急的跑到饭桌前,一人端一杯酒,一人夹一块肉送到台前,毛驴子蹲下,就俩人手里喝一口酒吃一块肉。

毛驴子:“嘿嘿,这还差不多,好,俺就最后再翻几个给你们看。”

毛驴子说完,旋即在台上翻出了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跟头组合,最后一个漂亮的落地动作,摆出一个英武造型。

刚要得意地说点什么,猛抬头,惊住了。

只见从村东头跑进来一群穿着土黄色军装的士兵,为首一个脖子里缠着绷带,腰里斜插着一把盒子炮。

十几个当兵的端着枪西下警戒,把戏台围了起来。

乡亲们不明所以,三五成群窃窃私语,毛驴在县城见过军队,知道这身打扮是国军,就走到戏台边,刚要搭话,就见姚老爷在姚青的陪同下来到了近前,姚老爷向为首的军官拱拱手:“老朽姚继周,这位长官,今天是犬子大婚,乡亲们在此热闹热闹,老总们来了就是客,一起到舍下喝几杯喜酒如何?”

军官上下打量了一下姚老爷,又看了一眼旁边的姚青,拱拱手说道:“姚老爷大喜了!

兄弟姓鲁,是29军38师张长官部下一个小小的排长,我们是从平津前线退下来的,奉命在附近休整,我们排就在你们村里驻扎,过几天就开拔,多有打扰了。

请姚老爷先给弟兄们安排一下吃食,弟兄们一天水米没打牙了。”

姚老爷一听连忙说道:“这没话说,老总们为国尽忠,上阵杀敌劳苦功高。

我马上安排给兄弟们上酒上饭。”

于是,一阵张罗之后,几张桌子在戏台前摆好,上了酒菜,几十个国军士兵坐在马上狼吞虎咽起来,姚老爷陪坐在鲁排长旁边吩咐道 : 让戏班子重新唱起来吧,也给弟兄们助助兴。

台下一片哄闹嚷嚷声:“快看嗷,重新开戏啦。”

台上一班戏子重新扮上,咿咿呀呀重新开唱。

毛驴趁机走向戏台边,姚青正向台上招手:“毛驴子,下来呀。”

毛驴:“哎,来了,大少爷。”

姚青:“你个驴蛋蛋,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再叫大少爷看我不把你的驴耳朵揪掉,叫哥!”

毛驴:“嘿嘿,哥!”

姚青:“这就对了,以后就叫哥,再不许乱喊乱叫。”

姚青:“来,德成,见见你嫂子。

你嫂子虽说是我在相州的同学,可是家就在咱们邻村源曲啊。”

玉娟:“是啊,德成兄弟,整天听你哥说起你,今天总算见着真人啦。”

姚青:“玉娟,咱这个德成兄弟从小吃苦练功,可是个好把式,以后谁家有好姑娘你多给问问。”

德成不好意思的看向玉娟笑笑说:“你们刚成亲,仗就要打过来了,只怕你们的学校不好办了啊。”

姚青看着台前吃喝的国军士兵向德成说道:“身逢乱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希望仗不要在我们这里打起来。”

第2章 随军民夫那一排国军队伍暂时住到了村北土地庙,村里父老送米送面送铺草,安顿好了三十来个当兵的。

接下来几天倒也相安无事。

三天后,队伍要开拔,鲁排长带着几个士兵找到了姚老爷,开口说道: “姚老爷,这几天驻扎在村里多有打扰,现在队伍要向南开拔了,上峰补充了一批淄重弹药不好携带,需要你们出几匹牲口和几个民伕随军到黄河北岸,你放心,不白用,每人每天带牲口一块大洋。

用完就放回。”

姚老爷听了面带难色,但看了鲁排长几人的神色怕是不答应不能善罢。

只好找了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商量。

最后决定村里出三人和三匹牲口,由张德成领头,另外加上张二愣和郭喜子两个年轻后生。

由姚老爷家出三匹骡子。

鲁排长听后一口答应并写了条子交与姚老爷。

晚上,姚老爷和姚青对着张德成千叮咛万嘱咐,交代他在外千万要小心,万事要忍,不要和人发生冲突。

人和牲口都要安全回来。

第二天,张德成等三人牵上骡子跟随那一排国军队伍出发,走了五六里路后到宁古镇上和大部队汇合。

鲁排长带队走到一个门口挂着红十字旗的场院。

向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眼镜的军官敬礼报告。

后来得知才知道鲁排长这个排是负责护送旅部医疗队和随军轻伤员一起向南撤退。

几个当兵的从外边推来三辆木制大车。

让德成三人把骡子分别套到车上,然后把一些随军医疗器械和帐篷等杂物放到车上。

和另外十几辆从其它村子征来的骡车、马车一起浩浩荡荡踏上了一条向南的大路。

得成看到土黄色的人流车流象一条蜿蜒的长蛇,一眼望不到头。

得成口干舌燥,感到有些紧张,还有一丝丝的兴奋,以前只在听说书先生讲书的时候听到过大军远征的壮观景象: “旗猎猎,马啸啸。”

而现在自己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想到这里德成不觉挺起胸、昂起头,扬起马鞭,向空中甩了几个鞭花,发出几声脆响,啪!

啪!

啪!

国军南撤路上。

尘土飞扬。

牵着牲口缰绳、汗流浃背的德发走在军容己经不整的国军队伍里。

车上装着写有医药和医疗器械等大小不等的箱子,负责德成他们三辆大车押运的是国军的一个朱姓班长。

今年己经将近西十岁了。

老家是河南洛阳的,从军多年,人很和善,只是烟瘾很大,没事手里总是夹着自己手卷的一只喇叭状卷烟。

和德成几个一路攀谈下来倒也不觉无趣。

入夜,国军宿营地。

有人横七竖八的躺着,有人坐在地铺上悄声闲聊着。

德成脚步沉重的从外面进来。

朱班长:“小兄弟,这边。”

德成:“嗯,真困。

一边打着哈欠。”

朱班长:“牲口喂上了?今天又去给医官帮忙了?

是不是又让你洗绷带,给伤兵换药?

这活不归你干啊。”

德成:“反正没事,看着伤兵怪可怜的,就学着给帮帮忙。”

朱班长:“要说这个王医官吧,还算个好的呢,对当兵兄弟们还算客气,平时弟兄们要个小药啥的也不太刁难。”

德成:“朱大哥,俺问你个事啊,这队伍到底开到哪儿才算是个头啊,都半个多月了也不放俺回家。”

朱班长:“这要看日本人在哪停下不撵咱们才能说哪儿是个头。”

德成:“那要一首撵呢?”

老兵:“那就不知道了。”

德成:“哎,朱大哥,咱这么多队伍咋不干他龟孙小日本一家伙呢,那他不就不敢撵咱们了吗?”朱班长:“嘿嘿,傻小子,说啥傻话呢?

你以为那小日本就那么好打?

再说了,咱这儿的当官的也不会让打啊。”

德成:“那为啥?”

“为啥?

这你就不懂了,这叫保存实力。

你想啊,这当官的要把手里的兵都打完了,他不就成光杆司令了?

其实啊,跟俺们当兵想的没啥两样,你想要是打起仗来,傻呼呼的往前冲,一枪打死不啥都没有了?保命要紧,命在一切都在,照样吃粮领饷,道理都一样。”

朱班长吸着烟说道。

德成又说道:“朱大哥,那你教教我打枪呗,学会了打枪,真遇到小日本也能抵挡一下。”

“这好办,我这就教会你,朱班长说着拿过一杆汉阳造步枪,手把手教给德成,什么子弹上膛、开保险拉枪栓、三点一线瞄准等等。”

从这天起,德成带着二愣、喜子二人跟着朱班长不仅学会了瞄准开枪,还学会了使用手榴弹,装卸长短枪等基本军事常识。

尤其是德成,自幼喜欢舞刀弄枪,再加上身手利落,不到十几天功夫就己经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了。

如此走走停停,途中经常还会遇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扫射,一路上狼烟西起,满目疮痍。

所到之处都是一群群溃兵和无家可归的难民。

这些所见所闻使德成三人充分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也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惨烈的炮火中自保自救。

一路上,沿途不断有新的民伕加入南撤的大军,渡过淇河、卫水,来到了卫南县的一个大市镇,名为“六吉镇”。

大部队停下来休息,收容部队溃散和掉队的士兵。

在这里,德成所在的民夫队又到了两个附近村镇派来的民夫,一个叫吴修和;一个叫马化吉。

吴修和比德成大一岁,在镇上开的一家中药铺当学徒。

马化吉出生在附近的陈庄,十几年前黄河发大水,父母都被淹死。

他命大侥幸活了下来。

从小父母双亡的他就在村子附近要饭度日。

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都是穷哥们儿,新来的二人受到了其它民夫的善待,尤其是德成,没事经常跟他们一起聊天。

几天相处下来,和二人混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通过聊天得知,吴修和家里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家里在镇上开有一家中药铺。

家境尚可,修和从小没怎么读过书,但自小就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听评书。

基本上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在了说书场。

听的多了,耳濡目染,无师自通,自己也学会了不少书目。

三国演义、说岳全传、三侠五义等等也能说的滚瓜烂熟。

生平最敬佩的是关羽和岳飞,这点倒是跟德成非常相似。

为人处事有魄力有见识,做事执着也懂得变通。

马化吉从小父母双亡,遍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为人乖巧,善于察言观色。

十来岁的时候,曾在要饭途中跟着一个修鞋师傅混饭吃。

后来老师傅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一个修鞋的箱子和全套的修鞋家具。

自从到了民夫队后,就跑前跑后的帮着大家修理穿破的布鞋,因此深得大家伙的喜爱。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冀ICP备202303143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