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线:- 2050年:地球启动超级AI计划,基因科技大爆炸。
- 2060年:地球启动“天宫-火星”移民计划,首批500个人被称为初代。
- 2085年:初代集中资源建成穹顶城市(北纬18°火星平原)- 2129年10月:地球各国签署《火星资源供给协议》- 2130年12月:地球核战争爆发- 2150年:火星移民及新生代人口达15万- 2160年:李川一(31岁)与赵湘橙(30岁)启动重返计划第一章:枯萎的稻穗2160年,火星。
清晨,穹顶农业区的空气循环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声,李川一踩着轻便的悬浮鞋,穿过一排排整齐的水培水稻架。
这些水稻是他祖父参与培育的第三代品种,曾被视为火星粮食生产的希望。
然而,今天,他的目光却被一片异常的景象吸引。
在第7区的3排,一片稻穗显得格外枯萎。
稻穗干瘪,叶片上布满了不正常的白色斑点,与描述中地球上的白叶枯病极为相似。
李川一的心跳加快了,他蹲下身,轻轻触碰其中一株水稻,叶片在他的指间轻轻折断,发出细微的“咔嚓”声。
“这不对劲。”
他低声自语,掏出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检测仪,对病株进行初步扫描。
检测仪的屏幕上显示:叶片细胞正在迅速死亡,叶绿素含量仅为正常值的15%。
李川一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父亲的讲述。
他说他祖父是地球上的一名老农学家,常跟他讲述地球水稻种植的往事。
他祖父说,地球上的水稻种植需要精心的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而在火星上,一切都被简化为可控的环境参数——恒定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经过严格筛选的菌群。
“这绝不是火星环境的问题。”
李川一喃喃道,他的目光扫过周围的水稻,发现枯萎的面积正在迅速扩大。
李川一立即联系了农业区的资深专家王教授。
王教授是火星农业系统的权威人物,也是初代移民中的一员,在火星农业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
他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到了现场。
“王教授,您看……”李川一指着病株,语气中带着担忧。
王教授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