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墨影灯昏建安四年深秋,南阳郡的夜风卷着杏叶掠过青蚨堂的飞檐。
十八岁的苏信趴在桐木案上,狼毫笔尖在羊皮纸上洇开墨团,《难经・十八难》里 “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的字句在油灯下晃成重影。
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忽然听见隔壁诊室传来粗重的喘息声。
“王阿婆这脉,左寸浮滑如珠走盘,右关沉缓似泥裹絮。”
师父陈修远的声音混着捣药的笃笃声传来,“寸为肺,关为脾,肺有痰浊,脾失健运,当用二陈汤加炒白术 —— 秋时,去库房取三钱制半夏。”
苏信应了一声,却盯着自己抄录的《黄帝内经》脉诀图出神。
图上红笔标着 “上部天候头角,中部人候心主,下部地候肾经”,二十三处脉位星罗棋布,与《难经》里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截然不同。
他摸着腰间磨旧的牛皮脉诊袋,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九根辨脉银针,那是去年随师出诊时,陈修远亲自为他打磨的。
“又在琢磨三部九侯?”
青布衫角带过一阵艾草香,陈修远不知何时站在屏风后,手中握着半卷竹简,“明日城西刘老翁复诊,你且用《内经》之法诊脉,我在旁看着。”
第二日辰时,刘老翁扶着枣木拐杖进门,鬓角沾着晨露:“昨夜头痛如裂,似有锥子凿额角。”
苏信忙扶他躺上竹榻,先以食指轻触其额角动脉 —— 上部天脉,应手而搏,数急如雀跃。
再移至颊车穴处,下部地脉弦紧如弓弦。
接着按察合谷、神门、太溪,指尖在二十三处脉位间辗转,额角渐渐沁出细汗。
“上部天脉数,主风热上攻头面;中部人脉涩,主心血不足;下部地脉弦,主肝风内动……” 苏信沉吟着铺开宣纸,尚未写完,陈修远已坐在脉枕前,三指轻落患者寸口:“左寸浮数,右关弦滑,尺部沉弱。
寸为阳,主上焦,风热袭肺则皮毛不固,风邪循经上犯清空;关为中,弦滑属肝脾,土虚木乘则生内风 —— 病在肺肝,根在脾虚。”
老翁突然剧烈咳嗽,震得竹榻作响。
苏信慌忙去扶,却见陈修远从袖中取出银针,认准列缺、合谷、足三里,银芒闪处已刺入三分:“昔年扁鹊过赵,尝言‘圣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