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鸥站在宿舍的窗前,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校园。
九月的阳光依然炽烈,照在他的脸上,却驱不散他心中的阴霾。
这是他来到这座大城市的第三年。
还记得三年前,当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村长特意在村口放了一挂鞭炮,母亲抹着眼泪说:"娃啊,你可算给咱家长脸了。
"可这份喜悦的代价是沉重的。
为了凑够学费,父亲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头牛,母亲把陪嫁的金镯子也当了。
临走那天,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念书,将来在城里站稳脚跟,把咱家也带出去。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王鸥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高考成绩,在这里不过是中等水平。
城市里的同学们从小接受优质教育,英语口语流利,计算机操作熟练,而他连最基础的PPT都不会做。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王鸥同时做着三份兼职。
早上五点起床去食堂帮工,中午送外卖,晚上在图书馆做管理员。
即便如此,他的生活费依然捉襟见肘。
室友们经常出去聚餐,他只能借口要学习推脱。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融入这个圈子。
更让他焦虑的是就业压力。
大四上学期,校园招聘会一场接一场,可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
他清楚地记得那次面试,面试官翻着他的简历,眉头越皱越紧:"你的实习经历太单薄了,而且都是些小公司的兼职。
我们更倾向于有知名企业实习经历的候选人。
"那一刻,王鸥感觉自己的心在往下沉。
他知道,那些大企业的实习机会早就被有关系、有资源的同学瓜分殆尽。
而他,只能在烈日下奔波,做着最基础的兼职工作。
毕业后,王鸥终于在一家小型贸易公司找到了工作,月薪四千。
这在城市里勉强够温饱,但他还是坚持每个月给家里寄一千块钱。
父母年纪大了,地里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他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
租房是另一个难题。
为了省钱,他租住在城郊的城中村。
十平米的单间,月租八百,没有空调,夏天热得像蒸笼。
每天通勤要花三个小时,但他别无选择。
工作并不顺利。
作为销售,他需要经常应酬客户。
可从小在保守的农村长大,他根本不懂酒桌上的门道
最新评论